靳三針手法
”三穴為主,辨証配穴 ”
被大陸譽為”嶺南針灸新學派 ”
1.智三針---神庭,本神
2.四神針---即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約一寸,且針尖方向都向外側
3.腦三針---腦空,腦戶,都直刺,治橋腦及運動失調疾病
4.顳三針---耳尖直上入髮際2寸為顳Ⅰ針,從Ⅰ針水平向前向後旁開1寸為顳Ⅱ針,顳Ⅲ針,治運動障礙及中風偏癱
5.定神針(定三針)---為印堂及陽白上各五分
6.暈痛針---即四神針及印堂和雙太陽穴
7.眼三針---眼Ⅰ針為睛明穴上二分,向眼底方向斜剌,眼Ⅱ針就是眼眶下緣,大約承泣穴的位置,針時要將病人眼球向上推
眼Ⅲ針就是上眼眶的下緣,直對瞳孔,首先直入3~4分,然後將針尾向上提,針尖向眼眶內斜刺,可針1.2~1.5寸,這些針,針完以後,不可提插捻轉,只能刮針柄,有向上及向下的講究,否則會有黑眼圈,一般都是向上刮,出針時,要用乾棉球壓迫針孔,主要是防眼內出血,一般壓迫2分鐘,再放手,眼三針,主要用來治療視網膜炎,黃斑變性,眼三針不可加電
8.鼻三針---印堂,上迎香(鼻通),迎香,用於治過敏性鼻炎
若慢性鼻炎,用攢竹穴代替印堂穴
鼻通向下針,印堂從上垂直向下針
9.面肌針---用於治療面肌痙攣,分為眼肌的痙攣及口肌痙攣,眼肌痙攣的穴位為下眼瞼阿是穴,四白,口肌痙攣的穴位為迎香,禾髎,地倉透頰車,其中,四白穴,為直刺或斜刺都可以
10.叉三針---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,穴位為太陽,下關及另一個為阿是穴,因為三叉神經有三個分支,所以阿是穴要看情況來選,第一支痛,可以選魚腰,陽白,第二支痛可以選四白穴,第三支痛可以選大迎,都是選三叉神經出口的地方,刺激量用,一般的刺激量,時間可以稍微長點
11.面三針---用於治療面神經癱瘓,面神經出口的地方,是翳風穴,為第一針,另外二針為地倉透頰車及頰車透地倉
如果眼瞼閉合不全,加陽白及四白
如果口角歪斜的,加迎香,禾髎
如果右側面癱,我就選左合谷,反之
因為,面口合谷收
12.耳三針---為聽宮,聽會,完骨,重點在於針的深刺
因為對於耳聾來講,它都是內因致病,無論藥物性或中毒性,都會損傷聽神經所以都要深刺,配穴可選用外關,中渚,合谷或配四神針,因為耳聾與聽神經有關,但是仍是病在腦,所以選四神針來加強腦部的刺激,總之,耳三針,一個注意深淺,另一個注意位置及刺激量,我往往用刮針或加電
13.舌三針---即上廉泉穴,為舌Ⅰ針,左右旁開各0.8寸,為舌Ⅱ針,舌Ⅲ針
針尖向上直刺,深度為1寸或1.5寸都可以,針刺可達舌根的部位
14.舌三針一般用手法,很少加電
主要治療語言障礙,中風的舌蹇語塞及流口水或慢性咽喉炎
15.突三針---主要治療甲狀腺腫大,包括甲亢,甲狀腺囊腫或甲狀腺良性腫瘤,穴位為扶突水突,天突,這就是"以突治突","奇病奇治"
16.頸三針---為天柱,百勞,大杼三穴,主要治療頸椎病
17.背三針---為雙側大杼,風門,肺俞,注意深度不宜深,以免氣胸,它與交慼神經節的肺叢有關,所以它主要用來治療呼吸系統的疾病
18.肩三針---為肩髎穴(在肩峰下的凹陷處)為肩Ⅰ針,在肩Ⅰ針前後各旁開2寸,為肩Ⅱ針,肩Ⅲ針
19.手三針---為曲池,外關,合谷,主要是治療上肢運動障礙,譬如癱瘓或者是感覺障礙或者是上肢一些肌肉關節問題,
20.手智三針---為勞宮,神門,內關,主要用它治療弱智兒童多動症或用來治療失眠與癲癇,效果也不錯,感覺障礙多用手智針,運動障礙多用手三針
21.腰三針---即為腎俞,大腸俞,委中,主要用來治療腰椎的退行性病變,如骨質增生,腰肌勞損,風濕痛或者性功能低下,因為腎俞,遺精陽萎都可以治
22.肥三針---中脘,帶脈,足三里,用疏密波加電
23.癇三針---內關,申脈,照海
24.陰三針---關元,歸來,三陰交
25.陽三針---氣海,關元,腎俞
26.閉三針---十宣,湧泉,人中,十宣再放血
27.脫三針---用灸法,百會,神闕,人中
28.坐骨針---環跳(秩邊),委中,崑崙
29.膝三針---梁丘,血海,雙膝眼
30.踝三針---解谿,崑崙,太溪
31.足智三針---湧泉,泉中外,泉中內
32.痿三針---分上肢痿三針與下肢痿三針
33.上肢痿三針---合谷,曲池,尺澤
34.下肢痿三針---足三里,三陰交,太溪
35.褐三針---太陽,下關,顴髎
36.乳三針---肩井,膻中,乳根
37.內景三針---包括胃三針,腸三針,膽三針,脂三針,陰三針,陽三針,背三針,尿三針
38.胃三針---中脘,內關,足三里
39.腸三針---天樞,關元,上巨墟
40.膽三針---期門,日月,陽陵泉
41.尿三針---關元,中極,三陰交
42.脂三針---內關,足三里,三陰交
三針手法,中國針灸手法,
分為秦漢時期,有疾徐,呼吸,迎隨,開合,導氣同精和刺痺
金元明初時期,有燒山火,透天涼,陽中引陰,陰中引陽,子午搗臼
近代,有興奮法,抑制法,輕中重法
將其綜合歸納為,疾徐補瀉,即慢入快出,快入慢出二種
導氣同精法也就是慢進慢出,三進三退,根據神經的刺激方法,用輕中重三種手法
即捻轉,有用輕捻轉,有用重捻轉,也就是根據虛實來調整,電針適用於有關神經方面,如以下疾病,面肌跳動,坐骨神經痛,且應每隔五分鐘調整
波型和強度,因為病人適應後,療效就會差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