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修行的道路上,許多人都非常關心用什麼方法才屬正確;其實,覺醒應該是屬於內在的準備,而不是一個外在的任何方法。而外在的任何方法,其作用不過是為了內在的覺醒做準備,不管是採用哪一種方法,化緣苦行、燒香拜佛、聞道誦經、各種法門等等這些都是方法,但是所有的方法都不能把你帶入覺醒的境界。而是要心靈的渴望與領悟、真誠與純粹才能帶領你,來到覺醒所需要的意識頻率(抱歉!才疏學淺這部分我不知改怎樣表達)。
覺醒之前往往會感覺到,一個修行人處處都是被動的(都是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做)、無論怎麼學都不對勁、或感覺使用任何方法都怪怪的;在家庭、工作、社會上很多的地方均感到受壓抑或束縛,但是又不知該如何去突破它。經常在順從與突破間猶豫不決,或試圖尋找一些既有的觀念做各種的調整適應。而一旦覺醒之後的第一階段,突然間恍然大悟,這些人世間的意識觀念卻成為一種明顯的干擾與成長的障礙,因為這些方法都無法讓人真正獲得心靈上的自由,都只是屬於形式上的修行而已。而覺醒之後進入第二階段,所要面臨的挑戰與考驗則更嚴苛,就是需要一次性的徹底釋放掉所有的舊觀念,重新再注入一股新的意識觀念,一般人都在這個階段受到阻礙而停滯不前。
由於一個人覺醒之前,他的情感世界無論是家庭朋友或其它關係,都是屬於業力的驅使下所決定的;因此在這些業力交叉相互影響下,就組成了每個人的情感歷程。每個甜美還是痛苦的故事劇情,都是業力的一種對過去的完結或者劇情的延續;所以經常會讓你無所適從、猶豫不決,尋找不到有效的突破點。但是,覺醒之後情感將會出現方向性的改變,這時候的情感佔據了主導的地位,而理智卻微不足道;因為,每一個情感的經歷和故事劇情,都已變成了釋放過去業力的機會,它們將不再對你糾纏不清。